曾国藩的湘军里有一位高人,这人出生极为贫苦,其妈妈、爷爷、兄嫂、三子依次或饥或病而死,年过三十才考入一个书生,四十多岁靠执教谋生仍经常无米为炊,史籍上放“家酷贫”三个字来描述他的境遇。
就这样一个弱不禁风老迈的儒生,在四十五岁“大龄”开设团练竟集结了一千多名徒弟,帮助曾国藩编练湘军,从没摸过武器的他先率军解南昌市之围,后以千人军力剿千余敌匪,争霸四年克城数十,二百余战基本上沒有败战。他是曾国藩军队里更为坚定不移的战场先峰,他被后代称作“湘军鼻祖”,这一如“战将”般存有的猛将便是罗泽南。
与开拓创新的最终四年对比,罗泽南大半生的時间都用在阅读和教书育人上,在悠长的执教职业生涯中,罗泽南依次塑造了王錱、李续宾、李续宜、蒋益澧、刘腾鸿、曾国荃、曾国葆等得意门生,这种学员大多数变成了之后湘军的大将。“朝出鏖兵,暮归讲道。理学类家门口,下多良将”,营中书声朗朗,阵前悍勇无所畏惧,可以说有史以来少见。
湘军的独特之处取决于用工,“选乡绅,领山农”,秀才为将,农家为兵,越马杀怪,下码品茶论道。以罗泽南、胡林翼等为意味着的大将无一不是学识渊博,以经世致用为志。曾国藩创立湘军搞出的幌子更是“卫道”——由儒生给质朴的兵士讲课,以经世救国救民的心,每战必先忠勇冠时,一旦产生读书的习惯,便会持续刻苦钻研,从而自发性的从作战初中会作战,更为重要的,阅读得到让官兵们在竞技场上磨练性情,保证在极乱的自然环境下仍能“不动心”。
王阳明心学的徒弟有一次问王阳明心学,用兵之道战斗有什么好方式?王阳明心学回应:“用兵之道何术?但大学问纯笃,养得此心没动,乃术尔。”此心没动,因此 聪明,就算在危机时刻,也可以心明如镜,不会受到欲念的牵引带,行所当行。自然,保证不动心的前提条件仍然是“大学问纯笃”。
因此 当有些人问及罗泽南战斗常常赢的关窍,罗泽南也仅仅回应:“虽知,通读《大学》。”
通读《大学》,故“知止然后能订,定然后能静,静然后能安,安然后能虑,虑然后能得”。 知止,是为不动心,心里保持清醒,处事不惊。如同罗泽南在性命的最后一刻,留有了对之后的湘军危害长远的一句话:“乱极时站得定,才算是有效之学。”
文人墨客战斗,凭的是理想主义者精神实质核心支撑点,一切自然环境下都能保证不长执念、不困于规律性、沒有我执。对于现代社会,这一份定与静也一样可用。
暂无任何评论,欢迎您点评!